Orderly Network:全链衍生品流动性的狂想与现实
本文将探讨 PerpDEX 困境的来龙去脉,以及 Orderly Network 如何试图用一种创新的方式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探讨 PerpDEX 困境的来龙去脉,以及 Orderly Network 如何试图用一种创新的方式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撰文:NingNing
在 PerpDEX 项目方们的白皮书愿景描述中,PerpDEX 是 100 万亿的生意。但在残酷的市场现实里,PerpDEX 眼下只是 DeFi 赛道的一个利基市场。从 dYdX 到 GMX、GNS 再到 Aevo,PerpDEX 范式从 AppChain CLOB 到基于通用 L2 的 AMM 再到模块化 CLOB ,虽然几经迭代,但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破圈,没有做到现货 DEX 那样挑战 CEX 的市场地位,做得好的 PerpDEX,也只能勉强做到自我维持。
为什么会这样呢?传统的回答有:监管不确定、去中心化 infra 的技术瓶颈、用户习惯和信任、AMM 资金效率低、市场教育不足、CEX 竞争激烈等等。
但这些问题何尝不存在于现货 DEX 身上呢,为什么现货 DEX 能够克服而 PerpDEX 不行呢?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 PerpDEX 困境的来龙去脉,以及 Orderly Network 如何试图用一种创新的方式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困境之源:订单流孤岛化、流动性碎片化和自由度缺失
在链抽象落地之前,每个 L1/L2 网络都会是一个独立的孤岛。
如今,每一条新兴 L1/L2 网络的应用生态都会标配至少 1 个 PerpDEX。这不可避免地导致 PerpDEX 这个利基市场的订单流孤岛化、流动性碎片化。每个网络都像一个独立的孤岛,拥有自己的订单流和流动性池,且难以与其他网络共享。
而且,自然状态下,订单流和流动性的分布具有强马太效应,订单流旺盛和流动性充沛的网络会吸引更多订单流和流动性,订单流旺盛和流动性充沛的 PerpDEX 会吸引更多订单流和流动性,订单流旺盛和流动性充沛的交易对会吸引更多订单流和流动性。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理性的交易者大部分会选择在流动性充沛的 BTC-USD-Perp 和 ETH-USD-Perp 交易对进行交易或者对冲套利,理性的投资者大部分会选择为 BTC-USD-Perp 和 ETH-USD-Perp 交易对在添加 LP 或者主动做市。
自由市场主义者会争辩说,既然这是市场的自然结果,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干预。
然而,这种 PerpDEX 市场的强马太效应与订单流孤岛化、流动性碎片化共同导致了以下问题:
- 流动性效率低下: 当流动性被分散到多个孤立的网络和平台时,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率就会降低。
- 交易成本上升:PerpDEX 的 Altcoin-Perp 交易对的滑点远大于 CEX 的合约交易对。这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阻碍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
- 市场定价效率降低: 由于订单流被分割到不同的孤岛中,PerpDEX 的价格发现机制的效率受到影响。事实上,PerpDEX 的清算价格过度依赖预言机喂价。这严重降低了 PerpDEX list 新资产的自由度。
- 由于市场被分割,每个 PerpDEX 都难以达到真正的规模经济。这可能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难以为用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费率和服务。
- 赛道创新受限:新兴的、可能带来革新性想法的小型 PerpDEX 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订单流和流动性,从而难以验证和完善其创新概念,导致整个赛道的创新动力减弱。
这些问题导致 PerpDEX 几乎无法实现使得现货 DEX 成功的关键特性:自由 list 新资产和自由为新资产添加流动性。
Orderly Network:构建 PerpDEX 的全链流动性层
面对 PerpDEX 的现实困境,Orderly Network 提出了「全链流动性层」的概念,旨在借鉴模块化公链的思路来逆转各个 L1/L2 网络之间的孤岛化趋势。这个概念如果能够实现,将带来以下革命性变化:
- 更低的交易成本:通过汇聚全网流动性,可以显著降低滑点,减少交易者的成本。
- 更高的资金效率:流动性提供者可以用更少的资金覆盖更多的交易需求,提高资本效率。
- 更好的用户体验:交易者无需再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完成所有操作。
- 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个统一的流动性层,开发出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
在这个背景下,Orderly Network 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解决方案。它的核心理念:通过统一的订单簿和跨链结算机制,将不同链上的流动性整合起来。
Orderly Network 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件:
- 统一订单簿:所有链上的订单都被整合到一个中心化的订单簿中,实现最优的价格发现和匹配。
- 跨链结算层:基于 OP Stack 构建的 Orderly Chain,负责跨链资产的结算和账本记录。
- 多链资产保管库:在各个链上部署资金保管库,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
- 开发者友好的 SDK:提供易用的 SDK,让开发者可以快速接入 Orderly 的流动性网络。
这种设计试图在中心化的效率和去中心化的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通过中心化的订单簿实现高效的订单匹配,同时通过去中心化的资产保管和结算保证安全性。
Orderly Network 的成绩单与新挑战
根据 Dune 看板的数据,Orderly Network 的实际运营表现情况如下:
- 显著的市场规模: Orderly Network 已经实现了令人瞩目的 837 亿美元累计交易量。
- 强劲的用户基础: 平台拥有 429,499 个总账户和 298,464 个独特钱包地址。Orderly Network 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当庞大和多样化的用户群体,为未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可观的收入生成能力: 累计净收入达到 780 万美元,Orderly Network 的商业模式具有实质性的盈利能力。
- 多链布局: Orderly Network 的总锁仓价值(TVL)为 $18.43M,分布在多个主流公链上,包括 Optimism、Arbitrum 和 Base 等。这种多元化的链部署策略不仅分散了风险,也扩大了潜在的市场范围。
- 活跃的生态系统: 平台目前拥有 29 个活跃的构建者和 59 个 Perp 交易对。Orderly Network 已经成功培育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和项目方的参与。
总的来说,Orderly Network 的市场表现和生态发展都比较亮眼。但在近期,Orderly Network 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1. Meme 币市场火爆的分流:Meme 币超级周期的到来,对 PerpDEX 交易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Meme 币和 PerpDEX 的合约交易对,本质上都是在链上 Degen 玩家出售高波动率和高赔率。但 Meme 币不涉及杠杆,风险更可控,对链上 Degen 玩家来说更有吸引力。
2. PerpDEX 市场的强马太效应:基于 Orderly Network 的全链流动性层构建的 PerpDEX,基本都处于市场尾部。而由于强马太效应的存在,大多数交易量都集中在少数几个知名的 PerpDEX 上,新平台很难突出重围。
3. 空投后遇冷:与其他如 Aevo 等 PerpDEX 项目类似,Orderly Network 在代币空投后也面临生态 PerpDEX TVL 下滑、交易量崩塌、活跃用户大量流失的问题。根据 Dune 的数据,其 TVL、交易量、活跃用户在近期出现了接近腰斩的情况。
4. 用户留存难:在币圈,用户的忠诚度普遍较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留住用户,是 Orderly Network 面临的一大挑战。
Orderly Network 的突围之策
面对这些新挑战,Orderly Network 并非坐以待毙。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突围:
1. 推出 VALOR 质押机制:通过激励用户质押原生代币 ORDER 和 VeORDER 来获得 VALOR,Orderly Network 试图锁定更多流动性,提升代币二级市场价格,从而留住 TVL 和交易用户。通过 VALOR 质押机制,已有超过 7600 万枚 ORDER 代币被质押,最近年化收益率高达 22%。这种高吸引力的质押机制有助于提高代币持有者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2. 战略融资与合作:最近获得 OKX Ventures 领投的 500 万美元战略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与行业巨头在衍生品领域深度合作可能。
3. 持续扩展生态:Orderly Network 正在积极拓展更多的公链支持和合作伙伴,试图通过规模效应来增强其竞争力。Orderly Network 正在不断扩大其支持的公链网络,目前已覆盖 ETH 主网、Polygon、Arbitrum、Optimism、Base、Mantle 多个主流网络,并即将和 Solana 集成。
4. 技术创新: 基于 OP Stack 构建的 Orderly Chain,结合 Celestia 的数据可用性和 LayerZero 的跨链协议,展现了平台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为未来的跨链操作和扩展性奠定了基础。继续在跨链技术和订单簿效率上进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结语
Orderly Network 的全链流动性层愿景无疑是令市场感到兴奋的。它试图用模块化的范式来解决 PerpDEX 赛道的一个核心痛点。然而,从愿景到现实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未来,Orderly Network 能否真正成为全链衍生品流动性的枢纽?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或许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知晓。
以上。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与本平台无关。用户不应以本文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