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計畫為何估值高?
作者:rosie
編譯:Luffy,Foresight News
你是否留意到,在加密貨幣領域,那些動輒募資數百萬美元的項目往往除了一個華麗的網站外一無所有?
這並非運氣使然,也不全然是騙局,背後其實是博弈論在運作。
還記得美劇《矽谷》裡的場景嗎?那些沒有營收的公司,估值居然比真正獲利的公司還要高。創投者這樣解釋:「如果你展示了營收,人們就會問『有多少』,而無論多少都永遠不夠。但要是你沒有營收,人們就能暢想無限的營收。」
加密貨幣領域將這邏輯發揮到了極致:你的產品越不真實,能籌到的資金就越多。這並非漏洞,而是加密貨幣領域最具獲利性的特點。
現實限制估值
當你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產品時,就不得不面對一個令人不安的東西:事實。
事實意味著:
- 實際使用者數量(通常令人失望)
- 真正的技術限制(總是令人沮喪)
- 無法造假的可衡量指標(極具殺傷力)
但如果一個專案只有白皮書呢?它的潛在價值只受限於你的想像。
這就造成了一種怪異的局面:實實在搞建設的專案反而受到市場的懲罰。
完全資訊博弈
博弈論歸根究柢就是:人們依據自己所知曉的資訊以及自身利益來做選擇。
在加密貨幣募款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
- 專案創辦人(知道一切)
- 創投(了解部分情況)
- 普通投資者(幾乎一無所知)
如果你是個沒有產品的專案創辦人,制勝策略顯而易見:
- 一切都含糊其辭,但要讓人興奮
- 暢談潛力,而非現實
- 不擇手段地製造害怕錯過(FOMO)情緒
你說得越含糊,別人就越難證明你的錯誤。你的可用功能越少,能揭露的失敗之處就越少。
為何無人要求更好的結果
在賽局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場景叫做「囚徒困境」,它揭示了人們為何會做出損人不利己的選擇。
加密貨幣投資也是如此:如果每個人在投資前都要求看到可行的產品,市場就會健康得多。
但任何等待的人都會錯失早期的豐厚收益。最早入場的投資者通常獲利最多—— 即便是專案最終失敗。
所以,每個投資者看似明智的舉動(僅憑承諾就早早入場),卻給所有人帶來了愚蠢的結果(重噱頭而輕實質)。
販賣夢想與現實
一個僅有一篇在Medium 平台發布文章的項目,可以宣稱將徹底變革一切,捕獲數萬億美元的價值。
而一個有實際程式碼的項目則必須應付:
- 實際擁有多少用戶
- 科技到底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 為何在競爭中落在下風
這就催生了我所說的「扯淡溢價」—— 因完全不受現實約束而獲得的估值溢價。
協同炒作
當沒人能分辨哪些項目是優質時,大家都會尋找同樣的訊號:
- 哪些有影響力的人在談論它
- 哪些交易所將其掛牌上市
- 代幣價格上漲得多快
沒有產品的專案可以把所有資源都用來製造這些訊號,而不是,你懂的,搞開發。
在開發者身上投入越少,就能在行銷上投入越多。而在加密貨幣領域,行銷永遠都勝過開發。
現實案例:無產品的全明星陣容
加密貨幣領域宛如一座埋葬著數十億美元白皮書的墓地,這些都印證了上述理論:
- Berachain:打造出加密貨幣領域最狂熱的社群之一,在未推出主網的情況下就斬獲了數十億估值。這證明在加密貨幣領域,你的產品越不真實,人們就越能將夢想投射其上。
- Aptos:為一個宣稱「每秒處理162,000 筆交易」 的區塊鏈項目募得3.5 億美元,結果上線時每秒僅能處理4 筆交易。技術宣稱所需的證據越少,獲得的資金就越多。
- Worldcoin:「提供生物辨識數據就能換取代幣」,不知為何這在創投家聽來是個絕妙主意,他們為此豪擲數十億美元。
這些例子都有一個共同模式:承諾越抽像或技術上越複雜,籌得的資金就越多,最後摔得也越慘。
為何這種情況不會停止
從邏輯上講,投資者理應要求看到可行的產品。
但博弈論向我們揭示了為何這不會發生:
- 害怕錯過(FOMO)情緒是真實存在的:早期投資者獲利最多,這就產生了在專案得到驗證前搶先投資的壓力
- 你無法核實宣稱內容:多數投資人缺乏評估專案能否兌現承諾的技術技能
- 基金經理人不在乎:他們的報酬取決於當季的回報,而非長期成功
- 激勵機制都出了問題:對個人有利的,對市場是有害的
這就是為何沒有產品的項目將持續比那些真正打造實用產品的項目籌到更多資金。
遊戲規則沒壞,只是有人玩得太溜了。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FHEUSDT 現已上架合約交易和交易BOT
監管轉折點?SEC 發布 Crypto 資產註冊和報告新指南
新聲明涵蓋了一系列主題,包括公司應如何呈現其業務運營、通證設計、治理、技術規格和財務報告等方面的信息。
美國公債拋售的連鎖反應:從物價下跌到財政困局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加密貨幣工作小組圓桌會議顯示與根斯勒時期存在顯著差異
臨時措施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代理主席Mark Uyeda在週五的一個圓桌會議上建議了一個臨時解決方案,該機構正在制定一個長期解決方案。來自紐約證券交易所、Uniswap Labs、FalconX、Coinbase和投資者關注的團體的高管討論了消費者保護和明確規則的必要性。

加密貨幣價格
更多








